作为教育适龄人口和优质教育资源两集中的一线城市以及首都,北京的改革更是举足轻重,具有“风向标”意义。
从教育部要求19个大城市小升初都要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到北京市宣布高中名校取消择校生、缩减特长生、名额分配比例扩大到30%等政策,不过短短数日,针对基础教育招生改革的消息很密集,却并不感觉突然。因为符合百姓的期盼与意愿,也因为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制定层面都已做了很长铺垫。这些改革,更像是如约而至的承诺兑现。
减负,缓解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择校”压力,是这些年涉及基础教育改革时,总会反复提及的话题,如今,甚至在代表国家最“高级”的改革纲领性文件里都要对这一现象提上一笔——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具体细化到了规定“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地步,彻底“破解择校难题”,必定要有明确而切近的期限和能让人普遍感受得到的变化了。作为教育适龄人口和优质教育资源两集中的一线超大城市以及首都,北京的改革无疑更是举足轻重,具有“风向标”意义。
概括近期的教育领域改革,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倒逼”现象。一些优秀生源弃国内大学而争投国外名校,倒逼国内大学和舆论界反思高教之弊,改革办学和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尝试自主招生、多元选拔的招生方式,牵动中学教育不再让学生沉溺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中;通过重点高校向农村生源倾斜的政策,来弥补基础教育阶段中西部和偏远乡村的薄弱不足;用高中更平均化的“名额分配”,来拉平初中办学水平的高下,减少择校现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