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教育系列报道之一
虽然政府在拉小农村与城镇的差别,但是,城镇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远优于农村,这样促使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镇去上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意味着,未来的中国农村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时期的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新农民期盼什么样的教育?农业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农村教育?
新时期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几位农村代表谈新时期农村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城镇化建设
“现在的农村教育,都是参照城市学校,早已闻不到一点乡土味儿了!”提起农村教育,46岁的全国人大代表倪月红语气里透出几分伤感。
参加人代会的几位村官代表,与倪月红有着类似的感受。当下的中国农村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新时期农村建设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三位村官代表。
“进城上学热”割断农村文脉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大兴镇兴泉村位于川滇交界处,用倪月红的话说,“一根烟的工夫就能从村头跑到四川攀枝花地界”。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兴泉村成了攀枝花的原材料基地。
“依托靠近攀枝花的便利位置,我们村现在有20多家企业,每年产值超过10亿元,全村6000多人中,超过六成留在村里工作。村民们富了,但心里还是没有太多幸福感。”倪月红说,“主要原因,还是觉得现在的农村教育既找不到过去的影子,也不像城里的教育。”
在兴泉村,从村主任到村支书,倪月红做了10余年村官。对于农村教育的衰落,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据倪月红介绍,兴泉村是大兴镇政府所在地,下设24个自然村,最远的村距离村部约10公里。过去,村里有两所村小,每所约有300名学生,其中位于村部所在地的村小,曾是当地最好的小学,教育质量甚至超过不少县城小学。但是,前几年,两所村小合并到镇中心校后,比较好的教师都先后调进县城,学生也由过去的走读变成了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校寄宿。
“集中办学后,学校变了。过去,每到农忙,学校都会放一周左右的农忙假,让学生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现在,学校跟城里学校一样,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村里60%至70%的娃娃基本不参加农业生产了,甚至有的娃娃连田里种的庄稼都不能完全分清。”倪月红说。
“农村学校的好传统,现在都丢失了!现在的农村学校和城市一样,相互比赛,看谁教的娃成绩好,谁教的娃考入县城重点中学多。至于以后娃们是不是快乐,能记起多少童年的乡村记忆,学校并不在意。”倪月红说,“我在想,农村教育为什么一定要办得跟城市一样?为什么就不能办得有点儿乡土气息呢?”
“教育之于农村,并非单纯的教书育人。事实上,一所农村学校就是一个文化高地。随着大量学生逃离农村,进城上学热,逐渐割断了农村的文化脉络。”倪月红对当下的农村教育表示深深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