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状态下,高收费的中国国内课程高中和国际课程高中应当在质量和数量动态平衡,但受政策约限,能让家长心甘情愿掏出美国私立中学的学费标准(约每年二三十万元人民币)教学中国课程的高中何时能出现还是未知,这是学校品类多样性上的不平衡。
由于受我国的户籍、学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学校行政主管部门的属地限制和市场保护,国内所谓的国际高中招生范围或主动或被动地局限在其所在市区县,而且大城市还有愈加严格限制外地学生就读的趋势。实际上,学生背景的多样性本身就是优质教育的重要构成条件,美国的优质私立高中,其学生往往来自全美约二十个州,甚至全世界很多国家。如果说美国一流高中是世界性的,那么我们的国际高中大多也就是区县级的。
京沪广深等特大城市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高,教育人才集中。京沪、京广高铁对二三线城市的交通体系连接,首都新机场与国产大飞机项目的建设,为全国各地家长们把孩子们送到特大城市的优质高中读书提供了便利。就像美国铁路系统建成后促生沿线城市出现了一大批全国性著名私立学校,如果以市场规律发展,未来京沪等特大城市必然能出现能与美国私立高中办学品质匹敌、收费标准相同的优质学校。但我们不得不停下来等一等政策,期盼何时能改变国际高中办学执照按省市等比例分配的思路,实现全国性国际教育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
希望在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策层面已有融冰般的细微变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让处于市场驱动和政策约限夹缝中摇摆式生存的国际高中发展获得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4年10月2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其中第5条是“提升教育文体消费,完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扩大中外合作办学”。2015年1月7日,李克强总理再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进行一揽子修改的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明确了将“对民办学校实现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这是改革前行的信号和方向。
教育行业是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中国留学生每年在国外的学费和消费据估计已达1500亿至2000亿元,并且还在持续增长。从促进国内消费角度看,应引导更多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在国内接受国际水准的高中教育。如此,国内将很快出现若干十亿收入级、数十亿收入级的教育集团。
市场需求与政策红利的契合,社会资本与教育人才的汇聚,将促进市场资源配置与教育事业发展两者的动态平衡,中国将出现多所能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市场竞争,肩负培养实现民族复兴使命学子的全新国际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