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国际班竞赛”,终于在一纸禁令的颁布后偃旗息鼓——今年1月,深圳教育局下发通知,未来将收紧公办学校的国际班。没有办国际课程班牌照的公办学校将停止新招国际班学生,而那些已经存在的国际班,则实施过渡政策,用三年时间“消化”。据了解,目前,深圳有办国际课程班牌照的学校不超过5家。
当“国际班”的数量被大力缩减之后,数量越来越庞大的准留学(课程)大军该何去何从?方兴未艾的国际教育市场是否会遭遇打击?其实,众多民办学校、私立学校已经成为许多国际化生源的入读平台,这些“非公立”国际班在激烈的升学竞赛之外,另辟蹊径地走出了一条个性化教育之路。
设国际课程班的公办高中曾达10多所
“尽管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但当一所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将自身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都倾斜到办‘出国班’的时候,对于那些不出国的学生就是一种伤害。”深圳嘉华留学总监刘浩曾对深圳公办学校的“国际班”作出批评。
南都记者了解到,“国际班”开办最为“巅峰”的时期,设有国际课程班的公办高中达到10多所,包括深圳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实验学校、翠园中学、育才中学、红岭中学等一线名校。曾有业内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国际班的开设已经成为了一种“因为你有,所以我也要有”的恶性竞争,偏离了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
如今,一纸禁令让“国际班”重新洗牌。但出国留学的需求始终摆在那里,暂停了“公办国际班”,“民办国际班”是否迎来了新的招生契机?深圳市政协委员朱克恒介绍,在国外,政府办的公办学校对解决普通学生读书问题进行“保底”,而更个性化的、特色化的教育则留给民办学校去解决。
“国际班”不能是国际版本“高考(课程)班”
在深圳,不少民营教育机构、私立学校早已于2008年起逐步涉足“国际班”。经过多年的国际化教育实践,目前已形成一套涵盖游学、初高中留学(借读、寄宿)、大学留学、夏令营等多种形式,遍及科学、文学、体育、心理等多个科目的“国际班”体系,与那些以“升学、考名校”为主打目标的公办国际班相比,所涉甚广的民办国际班似乎更特色,更吻合国际流行的“全人教育”理念。
“不能把‘国际班’当成一个国际版本的‘高考班’来运作,而是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文化、教学手段上彻底地‘国际化’。”在刘浩看来,深圳许多“国际班”名目甚丰,头衔甚多,实际上还是披着“国际”外壳的应试班、突击班,仅仅是以考试(SA T、A -LEVEL考试培训),而不是以能力素质为核心导向。
“非公立”国际班
1“环球移动课堂”亲赴异国体会当地文化
一些私立学校、民营机构似乎理解了“国际教育”的真谛。譬如深圳新苗国际文化教育机构推出的“环球移动课堂”,实际上是一个流动版本的“国际班”。“随着各国教育互动的深入,教育的地别界限被模糊,一些教育方法和理论也成为了世界共识,而全世界近年流行的趋势是,更多国家敞开了教育的大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酝酿了‘环球移动课堂’,使更多的中国学子有机会走进世界各地的课堂中去。”香港新苗文化交流学院项目总监尤莉琴告诉南都记者。
在“环球移动课堂”中,学子们将亲赴日本,亲眼目睹、亲身体会日本从农耕时代起便流传下来的和服文化、茶道文化、坐禅文化、插花艺术,并可参与制作可口的正宗日式料理。这趟赴日旅程,几乎贯穿了日本的近代史和现代史;而在艺术主题的课程中,学子可以与法国、瑞典、德国的“小小音乐家”、“小小画家”同台演出,接受国际化艺术理念的洗礼和熏陶;而“科学主题”的课程中,学子可以登上格林尼治天文台,举起天文望远镜眺望宇宙的奥秘,还可以跟英美各国的小朋友们一起制作机器人以及各类怪诞的科学装置。在这样的“国际班”中,“考试、升学”的紧迫感被远远地抛离,取而代之的是无以伦比的“乐趣”。
2“研究性学习”代替“师讲生听”
当然,“国际班”也不仅只有“动态版本”,在活动与实践之外,“静态”的学习和研究是“国际班”的另一个侧面。譬如,深圳清华实验学校海外部所推出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实验班。据该校海外部课程负责人GaryButner透露:“研究性学习”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认为理论的建构是源于科学的思维模式,落到具体的教学上,就是指以课题性学习、提问式学习代替传统的“师讲生听”,改变单一化、直线化的知识传播模式。它以“小组讨论”、“分组任务”等形式进行课程设置,充分提升历史、社会等人文社科课堂的学习效率。而教学形式、教材编写、课标设置等也是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技术”。“技术”地进行思考,是一种对学生长远生涯规划产生影响的观念,而这也正是清华实验学校海外部课程的核心宗旨所在。
没有苛重的升学和应试压力,没有行政力量的束缚,观念上自由开放的民营教育机构、民营学校在“国际化教育”上有了更大尺度、更具突破意义的尝试。它们是深圳国际化教育改革中亚奥的的后起之秀。